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专家论道>>政策解读>>

完善低碳社区建设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 魏亿钢

 

 
 •魏亿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工民主党北京市生态环境和人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拉夫堡大学荣誉硕士,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绿色创新、低碳与环境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八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十余个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共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SSCI/SCI收录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被Nature Geoscience等著名期刊引用。提交政策研究报告20余份,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传播专项基金顾问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会员,Energy、Ecology and Environment、American Journal of Modern Energy、《项目管理技术》等国内外期刊编委委员,中关村信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专家库成员。

  社区是承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微观治理单元。低碳社区建设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推广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抓手,是普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必要环节。

  党的十九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把绿色低碳作为首都建设和管理的底色。调查发现,近年来北京市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碳排放的有效管制模式。一方面,大力推进造林绿化行动,启动多个百万亩造林工程,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大力拓展绿色空间,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了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但在居民环境文明素养教育、社区公共参与程度和低碳资金保障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成为落实“双碳”目标以及实现城市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短板。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低碳宣传教育普及率较低,居民相关常识和基础知识薄弱。一是有四成的居民表示从未接受过碳排放相关的宣传教育,且不同年龄阶段接受碳排放宣传教育的比例差异较大,中老年群体偏低。二是居民对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结果较为模糊,混淆碳排放和空气污染问题。

  第二,对减少碳排放和改善气候变化的主观意识薄弱,距离感强。一方面居民的主观归因和个人效能感不强,多数居民认为个人和家庭的能源消耗不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且普遍认为减缓碳排放是政府的工作,而非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另一方面居民对于气候变化的风险感知偏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心理距离较远,认为气候变化对自己和当代人的影响不大,且相当一部分居民认为气候变化只会发生在偏远地区而非市区。

  第三,居民节能减排的经济支出意愿较低,价格型政策工具面临较大公共阻力。居民对于植树造林、能源结构转型等宏观政策支持率较高,而对于提升能源价格、征收税费等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微观型、价格型政策,支持度较低;对于环境领域的新政策和新理念(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等),认知率和支持率相对较低;多数居民支持改善日常节能行为习惯,践行节能降耗,但较少家庭愿意为节能改造投入资金,大多数居民不关注节能减排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第四,共建共治共享绿色低碳社区机制不完善。首先是居民参与共建力度不够。北京市城乡绿化项目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义务植树活动也大多由各单位组织或个人主动参与,社区作为社会治理重要环节,尚未有效组织开展义务植树、实现全民共建绿色生态家园。其次是回馈社区志愿者渠道不畅通。如城乡社区绿化等项目,具有较强外部性,应及时建立对积极参与其中的居民的利益回馈机制,以便形成正面示范带动效应。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积极开展宣传示范活动,培养居民节能减排素养。一是纠正居民主观归因误区。通过提高居民自我环境意识,利用道德与认知约束使环境友好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二是提升居民的减排行动力。鼓励社区居民践行低碳节能,争做绿色家庭,在实践中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三是增强居民对于气候变化风险的感知,降低心理距离。多措并举,拓宽渠道,加强人们关于气候变化对经济、环境、健康带来的风险的认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

  完善低碳社区公共参与机制,改良社区“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组织构建低碳公共服务参与机制,重点推进垃圾分类、节水、新能源和新环保设备等低碳公共服务供给。重塑公共讨论参与机制,鼓励社区成立低碳节能顾问和咨询委员会,加强低碳社区决策和发展的科学性。注重公共参与的绩效评估和调整优化,对公共讨论形成的社区低碳发展规划、低碳建设章程和居民公约进行阶段性的评估、监督和调整。

  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低碳社区资金保障体系,拓宽低碳激励政策。完善节能低碳相关扶持政策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精准支持低碳社区建设。重点支持建筑节能以及节能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研究出台光伏发电补贴、高效能家电补贴等扶持政策。从街道层面建立低碳社区建设的专项扶持资金,以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低碳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规范各项管理体系,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安全、科学、高效,建立相对稳定的资金渠道。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低碳社区建设,打造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元共治的新格局,为低碳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健全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林草生态建设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持续实施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不断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鼓励社区发挥作用,组织居民通过植树、管护、捐赠等方式,增加所在社区的绿色空间。将义务植树、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情况,纳入社区文明户、文明家庭评比指标,将义务植树等作为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活动。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推动生态旅游和绿色康养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生产链、供应链,打造城乡绿色低碳示范社区。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