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专家论道>>专家.学者>>

第二届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南宁举办

  9月17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中国建设报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本届论坛以“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 共享中国-东盟建设领域合作新机遇”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深化中国与东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交流合作,共谋中国—东盟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未来发展新方向。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与趋势

  陈湘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生态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由量到质”转变,从大规模建设走向绿色、减碳、韧性建设,引领着世界能源利用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基础设施进展

  城市地下空间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建成27亿平方米的城市地下空间。内地城市地下空间领域已形成以三个城市群为重点的“三中心三轴线”格局。

  轨道交通方面,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最大引擎,当前中国城市地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长、建设规模大。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累计有57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长度超过1056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超过300条、车站超过5630座、在建线路260条(段)6300公里。全球城市轨道交通里程最长的10个城市中,除了第九名是莫斯科外,其余全部为中国城市。

  隧道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建成公路隧道约27000公里、铁路隧道约22000公里,其中,高铁隧道约7000公里、普铁隧道约15000公里。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为最长运营隧道,天山胜利隧道为最长在建高速公路隧道,沪昆高铁壁板坡隧道和秦岭马柏山隧道分别为最长运营和在建的高铁隧道,关角隧道和高黎贡山隧道分别为最长的运营和在建普铁隧道,太湖隧道和重庆长江隧道分别是最长的运营和在建水下隧道,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盾构隧道是国内在建最大、最长的城市地下公路盾构隧道。

  高速公路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建成高铁车站581座,通车里程42000公里,为世界最长;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17.7万公里,公路已建成535万公里,为世界最长。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共有961100座高速公路桥梁,总长度73802.1公里。其中,最长的是丹昆特大桥,164.851公里。

  高层建筑方面,中国有2371幢150米以上高层建筑,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深圳最多,在全球也位居前列。

  机场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有254个颁证运输机场。

  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云平台、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智慧技术,赋能传统土木工程发展。

  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于重要位置。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也要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沿着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发展。

  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光伏等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相当于50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加到16.6%左右。

  同时,中国建成大坝23841座,总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35万亿千瓦时。2021年,引蓄水工程投入约7576亿元,150个重点工程中的67个获批,开工63个,饮水蓄水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在湿地修复、废弃矿山修复、人工造林、沙漠化控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在太阳能、风力、地热能发电方面,引领全球发展方向。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电动汽车出口首次超过其他任何国家,成为最大的电动汽车出口国。

  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8年组织北京等35个城市开展了建筑垃圾治理试点探索,目前,35个城市资源化利用率已达50%。此外,内地在废纸利用、废钢利用和替代产品铁精矿、再生有色金属、再生铝产量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深圳大学团队联合内地5家央企,建立了渣土和泥浆资源化利用技术1.0版,获得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学会的“超越工程奖”,形成了成套装备、成套标准规范指南。据了解,“十三五”时期,中国垃圾处理总投资超过1770亿元,2020年垃圾处理设施投资705.8亿元。

  “一带一路”建设成就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已在57个国家实现非金融直接投资1410亿元,其中东盟国家是重点投资地区。

  我很荣幸在1998年参与了越南煤炭勘探和煤矿开采设计,并参与了对非洲、东盟等的投资。例如,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轻轨建设,项目由中国央企设计施工、深圳地铁运维。该轻轨已运行7年,没有任何伤亡事故,轻轨通过公路没有红绿灯,牛羊在街上走。再如,最近开通的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由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合资设立的中印尼高铁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

  此外,中国已向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数量名列第一;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减贫人口占全球70%以上;中国切实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全球抗疫进程中,中国已帮助16个国家打造区域疫苗生产中心。中国已同14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全球最大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绿色和近零碳排放能源利用方面,正在引领世界能源利用发展模式的转变。这类新模式正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应用,造福于所在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的贡献。

  希望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可以采用数字孪生+物联网+智能建造与运维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系统性的新技术,实现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以此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碳达峰、碳中和。

  ●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反思与挑战

  吴宏伟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工业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三化”融合,这是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这种“必然”,我们要看清发展背后面临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筑业工业化发展的反思与挑战

  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建筑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提高了中国建筑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在高层建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世界最高的10幢大楼,分别为迪拜哈利法塔(828米)、上海中心大厦(632米)、麦加皇家钟塔饭店(601米)、深圳平安金融中心(599米)、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597米)、首尔乐天世界大厦(555米)、纽约世界贸易中心(541米)、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530米)、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530米)和北京中信大厦(又名中国尊,528米),其中中国占了6幢。

  在建筑于各地拔地而起的同时,也要看到建筑能耗带来的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6.5%、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51.3%。因此,建筑行业如何向低碳方向发展、全面实现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1年,国际能源署发布《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部门路线图》,为各国指明了发展的路径。净零排放意味着化石燃料消费将大幅减少。在电力和热能方面,政府能做的便是不再批准开发无减排措施的新燃煤电厂。2030年,能源普遍可及,其中电力方面太阳能和风电装机达到年增量1020吉瓦,发达经济体淘汰煤炭。同时要有150兆吨的低碳氢,850吉瓦电解装置。2035年,发达经济体电力总体实现净零排放,这时二氧化碳捕获量需要达到4吉吨。2040年,全球电力实现净零排放,无减排措施的燃煤燃油电厂全部淘汰。2045年,50%的供热需求由热泵满足,435兆吨的低碳氢和3000吉瓦电解装置得以实现。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合计占近70%,其余大部分来自核电。

  按照这个“路线图”,建筑业要在2050年之前实现零碳目标,任重而道远。

  建筑业数字化发展的反思与挑战

  2022年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中,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完成了4个新建场馆。从项目规划到施工图,研究院采用数字化设计,施工过程管理全程数字化跟随,以数字孪生让建筑的方方面面在同一地方跃然线上,可以随时随地在一个门户管理众多项目,轻松进行远距离施工过程监控,实现沉浸式的数字孪生遥控、在场指导。

  数字化是向建筑业生态要效益,要激活整个建筑业的数据要素,从而变革建筑业的业务模式,甚至是基本建造方式,实现节能降碳。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2023年5月给出的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目前该值已上升至419.77ppm,与工业时代之前的278ppm相比翻了1.5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核心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这不仅会导致全球变暖,还会导致我们的环境退化。因此,碳中和是迈向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第一步。

  香港科技大学积极开展建筑业绿色化发展与碳中和战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绿色建筑、主/被动式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社区技术研发方面成果显著。

  在建筑节能方面,新型低温辐射空调的研发颠覆了制冷理念,以2.5~25微米的红外辐射传递冷量,集成先进材料,相比传统对流式空调,有效解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问题;相对于传统压缩式制冷系统,年节能约60%;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年省电量16千瓦时,可减少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解决传统压缩式制冷风机噪音、室内温度分层等舒适性问题。

  在新能源利用方面,研发光伏光热—吸收式制冷系统。新一代光伏光热系统结构应用气凝胶材料,大幅增强太阳光透射率,有效降低辐射及对流热损失;应用复合相变材料,降低并延迟光伏板温度峰值。光伏光热—吸收式制冷系统整体结构与传统系统比较,太阳能利用率及热效率可分别提升25%、46%,年产能量56千瓦时/平方米,年碳减排量28千克二氧化碳/平方米。

  建筑垃圾占固体废物垃圾总量的40%,香港的三个填埋场将在2030年前满载。为此,香港科技大学加大资源再利用方面的研究,将废物转化为生态石灰,形成生态砖。比如用废膨润土和废弃塑料粘合建筑废物,使用建筑废物和厨余垃圾捕获二氧化碳。生态砖的用途广泛,可用于隔墙、路面景观美化、挡土墙和预制构件,可以有效解决香港建筑废料闲置问题。此外,发明生态型三层土质覆盖系统,使用建筑废料作为填埋场覆盖材料,已在深圳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应用,效果明显。

  发展与合作的愿景

  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分别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此,应推动包括建筑业发展变革在内的全球生态和谐。

  建议坚持创新引领,深化中国-东盟建筑业互利合作,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实现同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一是制定中国—东盟建筑业相关行业准则(Code of Prac-tice),如各类建筑的设计规范(Design Code)、工程实施规范、建筑评价标准等,以形成统一的指导行业施工和管理的准则,在保证建筑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降低成本,共同致力于打造更环保、更宜居、更智慧的家园。二是共同培训建筑业专业人士。培训对象包括技术员、工程师、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士,由中国两三所大学联合相关企业共同牵头组织,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加强中国—东盟建筑业交流,建立合作、增进感情;通过合作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共享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发展经验,促进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

  ●建筑『三化』让乡村住宅更宜居

  雷 翔 华蓝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乡村居民的住房观念和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体上已经从“生存型”向“舒适型”“生态型”转变。新时代新使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让乡村住宅更智慧更节能更宜居。

  乡村住宅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中国乡村住宅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乡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持续增加,从2010年31.7平方米/人增加到2020年46.8平方米/人;二是农房结构和建筑材料逐渐现代化,现代结构建造(如砖混、混凝土等)占比从1980年的44.9%上升到现在的89.3%;三是乡村住宅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县均设立了专门机构和队伍对农民建房实施指导和管理;四是乡村住宅建设制度及技术体系更完善,住房城乡建设部相继出台农村建设、农房管理、乡村风貌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当然,乡村建设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乡村住宅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体现在全国乡村住宅建设不均衡、乡村住宅质量参差不齐、乡村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乡村配套设施不齐全等。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技术方面,有乡村住宅建设工业化程度低、数字化管理工作滞后、绿色化进程缓慢等原因。工业化方面,建设方式粗放、施工精度不高、抗震性能较差、建设周期较长、机械化水平低、季节约束较大。数字化方面,面临着审批建房难、建房管理难、部门协同难、风貌管控难、危旧房治理难。绿色化方面,资源消耗较严重、建筑材料不环保、节能设施不普及、施工过程污染大、建筑垃圾难处理。

  乡村住宅发展方向

  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了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乡村住宅来讲,这些技术同样适宜。

  推动乡村住宅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三个方面发力,并且推动三化融合,协同发展。

  工业化方面,通过系统化集成设计、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精益化施工等方式实现,依靠专门的设计队伍和施工企业,而不是农民自己建房。数字化方面,农房设计数字化可以通过BIM、VR技术提高效率,甚至有些地方还可以通过VR进行选房。农房数字化在审批管理方面也可以发挥作用,包括施工管理、农房管控、运维等。绿色化方面,要从农房节能设施、近零能耗农房、新型的建造方式等方向发力,尤其需要注重乡村工匠的培训。

  南国乡村实践探索

  以南国乡村项目为例,项目由华蓝集团策划、设计、施工、运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用地面积5250亩,是国内首座以农房建筑为主题的农房建筑博览园,主要内容包括农房博物馆、农房博览园、民宿、酒店、游乐园、校友林等。

  我们把南国乡村当作研究性项目、实验性项目、探索性项目、示范性项目,通过近十年的时间,应用十个方面新农房科技示范技术、适宜技术共计277项。比如在建筑风貌上,提炼各种农房的风格,有广西壮、侗、苗的住宅风格,也有四川巴蜀风格、江南风格、岭南风格等,未来还有长江以南的农房风格集成;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木结构,尽量模拟乡村的场景,使用适宜乡村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在工业化农房实践中,使用钢木结构、胶木结构,在工厂生产成品构件后应用到建设中,既能保证农房质量、结构稳定,也相对美观。数字化应用方面,农房博物馆在设计、建设、运维过程中应用了BIM技术,提升了施工质量和速度,还运用华为的技术做了智慧家居的示范。绿色化应用方面,坚持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在山谷间建的农房,完全顺应地形地貌,不破坏水系,尽量使用本地材料,包括秸秆、土坯等;使用太阳能、室外照明系统等新型的节能材料;还应用了光导管、屋顶采光等技术,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

  乡村住宅的“三化”,可以促进乡村生活的“三好”:生态友好、环境友好、邻里友好。生态友好主要涉及建筑与自然山体、水体等大空间关系,如顺应地形建造房子、农房博物馆屋顶坡度与山形一致营造起伏的天际线、把建筑当作是配角而不是主角,同时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友好关注的是微环境,农房与农房之间、农房与绿化之间、农房和水之间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环境。邻里友好关注的是与当地老百姓和住户之间、住户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如通过村民运动会、乡村音乐节等活动,创造一个城市里感受不到的社会生态环境。

  我们集团希望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国内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合作,为中国—东盟的乡村建设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