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家论道>>专家.学者>>
城市更新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 时间:2025-04-24 10:56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张文忠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区位论、产业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宜居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等研究。出版《经济区位论》《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城市更新是一项涉及全国所有城市和众多行业的综合性行动,其范围广泛,包括老旧小区、老街区、老厂区和城中村的综合改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的保护与传承、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等。作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更新既是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支点。通过激活存量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它不仅能创造新消费场景与增长极,还将为人居环境提升与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动能。
创造新的投资热点
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产业集聚的快速城市化阶段,转向以存量资产优化、功能转型、业态复兴、文化传承和生态修复为主的城市更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完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传统商业街区和工业园区等,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化的工作重点。这些举措将直接拉动建筑、建材、房地产、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投资和快速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需要不断更新。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因年代久远,出现了老化、破损等安全隐患,且设计和建设标准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接近60万公里。城市水、电、气、暖等管网的更新改造和升级,以及交通设施的再组织和通信网络的完善,将直接带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联动效应,促进经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创造新经济发展空间
城市中的老旧小区、传统街区、传统商业区、老旧菜市场等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存量资产,具有巨大的改造潜力。通过对这些空间进行功能优化与品质提升,能够释放新的空间资源,创造符合时代特征与年轻群体需求的新消费场景,引入时尚零售、创意餐饮、娱乐和文化体验、数字动漫等新业态,激发居民消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将传统商业区与文化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打造集零售、餐饮、娱乐及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商业综合体,不仅能吸引大量消费者,还可促进多元消费业态的协同发展。以微更新的方式改造老旧菜市场和传统商场,在保留原有市井风貌的基础上,引入特色餐饮、文创零售、艺术培训等多元业态,打造集文化、休闲、消费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创意场景,增强城市的活力和人气。通过提升老街区、码头仓储、老商业空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休闲设施,建设电竞主题场馆、展览和文化活动场所,将动漫、电竞、文体等元素融入城市街区改造中,吸引相关企业集聚,推动更新片区业态的跨界融合与多元发展,塑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场景,为城市注入新动能。
闲置厂房、废弃仓库等利用效率低、经济收益低的城市用地,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地段。通过城市更新,重新利用老厂区、工业建筑和设施,赋予其新功能和新发展形态,结合厂区、工业建筑风格和特色,与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在保留工业元素、厂区景观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经济集聚空间。通过城市更新,将低效工业用地转化为商业、办公或混合用途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空间活力,释放土地潜力。根据用地的区位条件、周边环境和设施配套,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更新,吸引动漫、数据产业、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集聚,促进新业态和人口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可将老旧厂房和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新科技园区,吸引数字、艺术、设计和媒体等相关企业集聚,促进城市新兴业态的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城市发展新动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
提升环境品质
促进街区经济活力
传统街区、老旧小区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也最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街区环境的整治和提升,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品质,也能活化传统商业业态,激发居民的消费潜力和意愿,增强街区的活力和人气。
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增添具有街区特色的人文或自然景观、优化街道艺术设计、改善照明设施等措施,提升街区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营造舒适宜居的空间。根据街区特色和居民意愿,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规划设计小型活动空间,如小公园、小绿地、社区广场等,丰富街区的休闲空间和活动设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改造和完善街区零售和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和餐饮服务,为儿童提供安全、便捷的玩耍和休憩空间,满足不同居民的日常购物、消费和服务需求。优化街区内部及与外部联系的可达性,完善路网和停车设施,构建步行与自行车专用道系统,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使其能够快速抵达周边教育、医疗、商业及文体等公共服务场所。街区更新改造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举措,也是激发城市经济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
文化赋能经济发展
“千城一面”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大通病。通过城市更新,恢复和再现消失的文化特色、断裂的历史记忆、特有的城市文脉和风貌,重新激活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展现每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对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协调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传统街区在保护修缮与局部改造中,既要保留历史街区的文化传统和建筑记忆,又要重视街区功能的现代适应性改造,有机引入新型业态,打造烟火气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新空间。比如,在保留老式里弄、里院、四合院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尚餐饮和休闲产业,既保护了历史街区和建筑,又赋予传统空间新元素、新业态和新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赢发展模式。
通过挖掘和活化历史街区的时代印迹、历史标识与文化符号,将传统元素有机融入现代城市空间,实现文化赋能城市更新。这一过程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文化载体与价值内核,更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在保留城市独特文化品格的同时,为城市注入了持久的文化活力,进而形成吸引投资与人才的软实力,最终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尽管城市更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城市更新项目的安排要有轻重缓急之分,优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要关注多样化的生活场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空间的活化与建造,增加城市发展活力和生活体验感,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三是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方协调的投融资和运营管理模式,确保城市更新项目的可持续性。四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项目,探索差异化的城市更新模式和运营管理机制。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