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专家论道>>专家.学者>>

推进全国“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基础设施试点

  ·【两会关键词·平急两用】·

  本报记者 杨若男

  

  缺乏明确的政策、机制对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进行指导;缺乏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类分级转换预案;缺乏用于科学指导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的规范和标准……目前,我国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尚不够完善,对此,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兴钢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就上述问题建言献策,推动大空间建筑在应急体系中得到有效组织并发挥作用。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党中央根据房地产市场新形势部署的“三大工程”之一。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施中要注重统筹新建增量与盘活存量,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按需新建。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大空间建筑以其特殊的空间包容性,经快速改造转换成隔离收治的应急场所,充分展现了其在应急事件中承载多类应急功能所具备的巨大潜力。李兴钢认为,推动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是提升城乡应对多类重大灾害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何完善政策与协调机制,推进区域试点?李兴钢建议由国务院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支持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将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纳入城市公共应急体系,明确其定位、主体责任和组织场景并强化有关部门在平急转换中的整体协同机制,推动大空间建筑资源在紧急需要时能得到有效组织,发挥其最大作用。在实施中,应特别强调平急转换建设的“经济性、应急性、临时性、简易性”,积极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充分发挥既有大空间建筑的作用,严格控制单一应急功能项目的新建计划。

  “建议对大空间建筑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规划,结合关键灾害风险、潜在应急需求等因素,测算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的储备类型与数量,提出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应急空间总体规划纲要。”李兴钢表示,要摸清可用建筑底数,制定总体规划,推动大空间建筑平急两用预案统筹管理。

  他认为,要加快开展既有大空间建筑的数量、类型、规模、产权归属等信息的梳理统计,摸清资源底线,根据平急转换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进行匹配筛选,对承担应急职能的大空间建筑按照应急设计标准进行前置性、储备性的改造提升与验收。针对新建大空间建筑项目,应按平急两用模式进行前置设计,充分考虑应急事件及其空间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针对组织场景的转换预案,为承担应急职能作出预留并按总体规划与应急要求进行验收。对通过论证的既有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改造和组织方案做好统一归档和统筹管理,打造场景全面、及时调用的预案管理体系。

  在规范标准方面,李兴钢表示要开展各场景转换评估、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分级分类实施。结合平急转换的应急功能及大空间建筑平时特征,对试点工作区域的大空间建筑进行平急转换适应性评估,从而精准指导试点,提高建设实施的有效性。

  “编制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已有应急临时设施拆除和再利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科学指导平急转换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新冠疫情期间已建但弃用的临时方舱医院的相关材料、设施,提高回收利用率,减少浪费。”李兴钢补充道。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